想象一下,利用地下“天然保温瓶”冬存夏冷、夏蓄冬热,为建筑高效供能——这就是含水层储能(ATES)技术。自上世纪 70 年代在上海成功应用以来,它已在荷兰、德国等国大规模推广。其节能降耗效果惊人:建筑供暖节能50% 以上、供冷节能80% 以上,综合能源费用节省60%-70%,能效比(COP)高达4(供热)甚至38(供冷),堪称建筑低碳转型的“利器”。
然而,在我国,ATES 的发展却深陷争议与停滞。核心矛盾在于:严格的地下水资源保护、地面沉降防治与ATES 必须取用/回灌地下水的特性之间,形成了巨大张力。早期“一刀切”式的管控,在风险认知不明时或有其合理性,但在技术日臻成熟、“双碳”目标紧迫、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求提升的今天,是否已滞后?我们亟需重新审视 ATES,科学划定“管控红线”,在守护地下水安全底线与释放技术巨大潜力之间找到平衡点。
一、核心价值再确认:ATES为何不可替代?
研究与工程实践反复验证了ATES的独特价值:
1. 大规模长时储能:完美解决建筑供冷供热季节性供需错配难题,这是短期储能技术无法企及的。
2. 超高效率与能效:COP 值碾压传统空调锅炉,运行成本极低(主要为水泵电耗)。
3. 零碳环保:无燃烧、无化学排放,是真正的清洁供暖/制冷方案。
4. 经济可靠:初始投资(钻井、设备)后,运营成本低,储能介质(水/岩层)近乎零成本,全生命周期经济性优异。
5. 资源禀赋匹配:众多城市区域拥有适宜的浅层含水层资源。
二、核心争议剖析:环境影响真的不可控吗?
争议焦点集中于ATES 对地下水环境的潜在影响。然而,最新监测数据(如上海崇明岛项目)和先进技术提供了认知重构:
1. 水温变化:可控的局部扰动范围有限:温度影响被严格限制在“热井/冷范围有限:温度影响被严格限制在“热井/冷井”周围有限区域内(形成可预测的“热/冷羽”),不会无限扩散。精准预测:现代水文地质模型可提前数十年精确模拟温度场演变,指导优化设计。
物理可逆:系统停运后,温度会自然恢复,非化学污染。
2. 水质与地质稳定:风险显著降低
同层100% 回灌:现代ATES 强制要求抽灌同层、水量平衡,有效防止水层交❹污染和水化学失衡。闭式循环:减少水体与空气接触,降低氧化风险。
抽灌平衡:维持含水层压力,引发地面沉降的风险远低于传统地下水开采(上海项目实测沉降<1mm/年)。
关键本质厘清:ATES 是地下水的“循环利用”而非“消耗开采”。水仅作为热量的载体,完成使命后即回灌原位。将针对“消耗型用水”的严格管理套用在“循环型用能”上,正是当前监管困境的根源之一。
三、管控困境:法规滞后与时代需求的鸿沟
当前ATES 推广的最大障碍是现有法规标准严重滞后于技术发展:
“ 一刀切”式限制:饮用水源地保护区(尤其一、二级)、地面沉降防治区普遍禁止 ATES,未能区分“消耗型用水”与“循环型用能”,也未能充分考虑技术进步带来的风险可控性。这导致巨大的节能减排潜力被隐藏,技术创新受阻,与城市精细化、科学化管理方向不相符。
标准规范缺失:国家层面缺乏专门的ATES 空间准入、技术审批和运行监管标准。审批部门只能参照传统“取水”法规,针对性差、尺度不一、审批无据,各方均陷于不确定性困境。
四、破局之道:构建科学动态的“管控红线”体系
借鉴国际经验(荷兰、德国)并结合国情,亟需建立一套基于科学风险评估、分区分类、动态监测的精细化管控框架:
核心原则:从“区域禁入”转向“风险管控”,从 “一刀切”转向“一区一策、一项一评”。
1. 分区管控:明确空间边界与准入条件
建设区: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核心区、活动断裂带、地质灾害高易发区,零例外禁止。
限制建设区: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及缓冲区、地下水补给区、重要湿地/自然保护区周边、重要基础设施保护区;严格准入:强制高精度水文地质勘察与长期热运移模拟预测(如 50 年)、配套全自动实时监测(温/位/质)、确保“ 热羽不越界”、 100% 同层回灌。
禁止建设区: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核心区、活动断裂带、地质灾害高易发区,零例外禁止。
要湿地/自然保护区周边、重要基础设施保护区;严格准入:强制高精度水文地质勘察与长期热运移模拟预测(如 50 年)、配套全自动实时监测
(温/位/质)、确保“热羽不越界”、100% 同层回灌。
鼓励建设区:城市 CBD、大型公建群、高新园区(非环境敏感区);积极引导,简化审批,优先纳入区域能源规划,鼓励“ 一井多用”(储能+应急水)。
2. 分类管控:按技术特性施策
低温系统(≤25℃):风险较低,在限制区可简化环评聚焦热影响)。
高温系统(>25℃):风险较高(需关注岩土热膨胀),限制区禁止,鼓励区需严格单独审批论证。区域级项目:优先支持,但需同步编制“热影响区域规划”,避免项目间热干扰。
3. 全生命周期监管:闭环管理,保障安全
设计阶段:强制第三方验证热模型、设定井距/井深标准(防热干扰/防串层)、评估与地铁/管廊等地下设施的空间关系。
施工阶段:钻井录像存档、回灌水质预处理达标认证、邻近敏感设施时采取保护措施。
运行阶段:实时动态监测是关键!每月提交报告,地表变形超阈值或水质异常即自动预警停运。建立与地下重要设施的协同监测网,数据共享至城市地下空间平台。
退役阶段:规范封井、开展3 年环境跟踪监测,评估对邻近设施影响。
关键支撑体系:
填补标准空白:急迫需要制定《地下含水层储能系统技术规范》,明确选址要求(如与敏感设施的最小安全距离)、监测指标阈值、运行管理规程等。
建设智能监管平台:整合水文地质数据、 ATES 项目地图、地下空间设施档案,开发“热影响模拟+空间冲突预警”模块,实现审批科学化、监管可视化。
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:明确自然资源(地质安全/空间协调)、生态环境(水质)、住建(地下设施安全)、能源(技术推广)等部门权责。
结语:科学理性,破局未来
含水层储能(ATES)已非昔日“洪水猛兽”。技术进步赋予了我们精确预测和控制其环境影响的强大能力。如今,限制其发展的瓶颈,已从技术转向认知与管理。在严守地下水安全底线的前提下,通过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、实施分区分类的精细化管理、填补标准空白、强化全生命周期监管、推动跨部门协作,我们完全能够为这项宝贵的零碳储能技术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。
这不仅是为了释放技术潜力、加速城市绿色低碳转型,更是践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,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、精细化、智能化水平的生动实践。
期待各方携手,共同绘制一条既能牢牢守护地下水资源安全红线,又能充分赋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路径。
文中素材引自政府网站、专业数字媒体和权威文献出版机构
 
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